发挥教材育人功能需强化学科实践设计

中小学教材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性基础工程,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笔者认为,教材建设要强化学科实践意识,促进教材功能从静态知识载体向动态的学科实践载体和学习活动指南转变与升级,提升教材育人的内涵发展水平。

  教材要提供学科实践的教学活动支架

  传统上,中小学教材的基本定位是呈现学科知识内容和教学材料,至于怎么运用学科知识内容和教学材料开展教学,则交由教师进行决策和安排。作为静态的内容载体的教材需要转型升级,转向动态的学科实践载体和教学活动指南的建设思路。教材既要回答教什么、学什么的教学起点与内容问题,也要回答怎么教、怎么学的教学过程与方法问题,还要回答为什么教、为什么学的教学目的与价值问题。因而,教材应为开展教与学的活动提供原型启发和行动指南,形成学科实践的教学活动支架。

  具体而言,学科实践的教学活动支架是由学科活动和学科知识材料叠加而成的复合型教材内容形态。其中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教什么、学什么的学科知识主线,另一条是怎么教、怎么学的学科活动主线,双线叠加整合完善,构成学科实践的教学活动支架。学科实践的教学活动支架包括明确的教学活动目标、评价任务和标准、学科核心知识和材料、学习任务和关键问题、学习活动环节和程序、教学小结和反思、针对性练习与拓展性作业等系列教学活动要件,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支撑系统。

  学科实践活动支架的意义在于,从静态的内容材料单元变成动态的教学活动单位,原有学科知识内容和教学材料置于学科实践活动支架之中,成为学科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为学科主题学习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提供更加直接的活动指南。比如地理教材,以认识宇宙环境、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这条核心线索为主干,将运用地理工具和参与地理实践这两条支撑线索贯穿其中,形成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融为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又比如语文教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以语文实践为主线,融合学习主题、学习活动、学习情境和学习资源等关键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等,这都是提供学科实践支架的教材建设思路。

  教材要促进学科知识与学生知识的多重转化

  中小学教材中的学科知识是精选的人类智慧结晶,是公共知识系统。教学的要义在于如何将公共的学科知识转化为个体的学生知识,教材要通过学科实践活动安排,促进公共的学科知识与个体的学生知识之间实现良性的互动与转化,让学生在转化过程中同时实现“学会”和“会学”的学习目标。

  按照我国哲学家冯契先生“转识成智”的智慧哲学主张,将知识转变成智慧的主要路径是两“化”,一是“化理论为方法”,二是“化方法为德性”。华东师大吴刚平教授将智慧哲学思想进一步细化,主张以做中学为核心,促进事实性知识到方法性知识再到价值性知识的正向进阶转化,实现从知识到智慧的跃升。教材呈现的学科知识是已有正确结论的公共知识,常常让人误以为教师的职责就是讲授、学生的职责就是记住这些正确的“理论”“方法”和“德性”,或者记住“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结果导致原本具有方法意义和价值观意义的复合型知识反向降维转化,蜕变为单一维度的“是什么”的事实性知识。

  为此,教材要针对学科知识的公共“已知”与学生“未知”的特点,将学科实践活动作为学科知识与学生知识之间的多重转化机制,把教学过程转化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未知”学科知识的过程,促进学生主动获取学科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学科知识。教师的作用主要不是讲授学科知识,而是激发学生探究学科知识的兴趣和潜能,并运用教师对于学科知识的“已知”优势,确认、引导和激励学生探究更多的“未知”学科知识,进而既“学会”规定的学科知识,又增强探究学习“未知”学科知识的能力和信心。也就是说,教材要通过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悟中学等多种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不仅压缩讲授教学和死记硬背的时间与空间,而且提供行动支架和操作指南,在学科知识与学生知识之间设置多重转化通道。借助转化通道,学生能够洞察真知灼见,自主建构知识,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学科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自己的个体知识;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学科知识,相互激活、分享和确认,形成具有学习共同体意义的活学活用的新公共学科知识。

  教材要探索多样化的学科实践形态

  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教材设计的学科实践形态需要融入大观念、大任务或大主题驱动的问题式学习、项目学习、主题学习、任务学习等综合教学形式,重构课程内容,优化呈现方式,使各部分内容彼此间建立有机联系,实现少而精,做到纲举目张。在某种意义上,学科实践形态是一种学科知识内容聚合机制与学科活动动机内生机制,是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的叠加形态。那些基于真实情境和特定学科学习特点而设计的主题式、任务型、项目化、问题驱动的学习活动安排,都是典型的学科实践形态。

  其中,教材设计既可以采用某一种学科实践形态为主轴建立教学活动支架,也可以采用几种学科实践形态组合的方式建立教学活动支架。比如,以学科主题实践形态为主轴,学生可以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中,通过完成学科主题学习任务而获得学科知识,亲历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深度学习和解决问题过程,逐步发展核心素养。又比如,以跨学科主题实践形态为主轴,既可以是立足于学科知识和科目活动的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也可以是立足于整合学习任务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像化学教材设计的“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等类似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就是综合实践项目式主题学习活动安排,通过案例学习和学科实践活动,将化学知识和环保观念嵌套在设计行动方案的学习任务中,促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即做、即学、即用,行知合一,建构化学核心知识和环保大观念。

本文转载自中国教育报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河南教育手机报的头像河南教育手机报统筹
上一篇 2024年5月11日
下一篇 2024年5月11日

相关推荐

  • 乡村校长怎样引领教师发展

    乡村基础教育是全面实施高质量教育的重要一环,需要一支能够支撑学校发展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如今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薄弱点,校长作为教师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应积极创设支持教师发展的学校环境,着力搭建教师成长共同体,促进教师真正融入乡村,以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助力乡村学校发展。 善用角色优势,搭建教师成长共同体。部分乡村学校存在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问题,如何帮助不同…

  • 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黑龙江考察时,来到哈尔滨工程大学。总书记强调,年轻一代成为奋力拼搏、振兴中华的一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充满希望。青年学子要树牢科技报国志,刻苦学习钻研,勇攀科学高峰,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绽放青春光彩。   从探索星辰大海,到聚焦国家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王煜…

    媒体聚焦 2023年10月3日
    6400
  • 教育部深入实施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工作推进会暨计算机“101计划”成果交流会获悉:目前,计算机“101计划”已完成为期两年的试点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12门课程和31本教材建设,形成涵盖400余个项目的实践平台,1500余名教师参与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惠及2万余名学生,教学改革效果良好,受到专家和师生高度认可。后续启动的数学等8个领域建设工作全面…

    媒体聚焦 2024年5月12日
    1.3K0
  • 正式更名“大学”!浙江两所高校揭牌

    1月18日,浙江科技大学、嘉兴大学分别在杭州、嘉兴举行揭牌仪式。面向未来,两所高校提出了各自的发展目标。  浙江科技大学 浙江科技大学将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高水平大学建设和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以高水平建设为主题,以博士学位授权建设为牵引,大力推进创新深化,强化科教融合,聚焦核心能力办大学,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大力推进改革攻坚…

    2024年1月23日
    1.9K0
  • 本科新增专业,呈现哪些新特点

    今年高考前,教育部公布的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共新增备案专业点1456个、审批专业点217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46个。其中,增设本科新专业24种,2024年起可进行高考招生。新增设专业体现了哪些新特点?将为考生提供怎样的选择?高校招生大幕即将开启,让我们与考生、家长共同关注。   俗话说,“七分考,三分报”,选择…

    媒体聚焦 2024年6月11日
    7670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1256208228

邮件: haet20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