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评价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经验篇

  “你看,所有的过程都可以记录,评价中涉及的事件都能追溯。”近日,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金沙小学党办副主任冯义调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数据,向记者介绍学校学生参与“制作四川泡菜”的劳动实践课。

  屏幕上,活动时间、事件过程与成果等关键信息清晰明了;从课前的采购、制作,到课堂的实验、合作,再到发酵出泡菜大家品尝后的分享、总结,一次完整的劳动实践被记录,形成分析报告对学生作出评价。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积极依托技术赋能,精准发力,搭建信息化平台——“基于典型事件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对学生综合素质相关数据进行采集、遴选、分析等一体化管理,构建起多元主体参与、客观性强、可追溯的、具有公信力的评价新模式,以学生评价机制改革提升育人质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精准评价,打造动态“学生画像”

  “同学们,这学期在社会实践中参与了好多有意义的活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吧!”今年6月期末,一次特别的“评价公示”班会课在成都市青羊区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班主任危春霞的班上进行。

  进入线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危春霞点击学生行为表现的数据,每个数据背后都是一次次生动写实的照片与视频记录,经过平台分析,每名学生都收获了一份涵盖本学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参与情况的电子评价报告。

  这是成都市青羊区依托智能技术改革学生综合评价方式的缩影。2019年,成都市青羊区开始将典型事件——即反映学生阶段性、关键节点表现和集中体现学生素养能力的事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从2020年开始,在数字化手段赋能下,成都市青羊区联合专家智库,推出了“基于典型事件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试点。

  系统观测范围覆盖了“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实践创新”等5个维度,同时拥有电脑端和手机端2个入口,方便教师等评价主体实时将学生行为表现进行拍摄、记录、评价并上传,系统端将同时结合数据分析与人工筛选两种方式采用学生的“典型事件”,经过公示后,最终智能输出形成学生阶段性的综合素质评价报告。

  “评价中使用的证据和数据能被追溯到实际的学习情境和事件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数字或统计数据上。”成都市青羊区教科院副院长叶剑介绍,系统智能筛选出的数据经过积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评价链条,打造了学生长期的“画像式”评价。

  多元参与,过程评价突出素养提升

  “实时记录可以反映孩子的进步,我们更希望突破结果去看待孩子学习过程的表现与收获。”冯义记住了学生很多有意思的活动:下稻田捕鱼、购买食材制作美食、弹一首动听的钢琴曲献给过生日的父母……

  在冯义看来,系统突破了以往评价中由“等级证书”“奖章”“活动证明”等结果导向式的认定,而是通过看到学生活动的实时记录,分析学生综合素养能力。

  评价需要专业眼光的判断。青羊区依靠区教育评价中心做好专业支持,联合相关部门以及借助社会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明确评价内容,进行数据抓取,按需提供数据分析。在此保障下,以冯义为代表的成都市青羊区中小学教师,练就了一双捕捉学生发展的“火眼金睛”。

  在平台使用中,成都市青羊区引入了“学生及家长、班主任及教师、学校各部门、教育管理部门”等多元评价主体,“以更多的视角关注孩子的表现”,使得基于典型事件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能够勾画出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状况。

  平台设计时就将家长作为孩子评价的重要主体纳入进来。“家长可以通过评价平台生成的‘档案树’‘个人报表’‘学生综合素质报告’查看孩子表现的典型事件。”叶剑介绍。

  结果应用,关注“不易看见的角落”

  青羊区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六年级(3)班的小李同学一直很优秀,但最近却以一种别样的方式受到了教师的关注。

  “报告显示,小李在自我管理上的勤于反思和科学知识两项明显低于其他项目,甚至是低于班级平均水平的。”青羊区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刘涛说,“尽管他在测评系统评价12项指标中都拿到了优秀。”怀着对这份报告数据的疑惑,在学期中段,刘涛联系科任教师询问起小李的课堂表现,沟通之初,大家都停留在“表现很好”的评价。

  “他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情,但有时不懂如何调节情绪。”“课堂注意力集中,在中段很好,高段就下降了。”随着交流的深入,教师察觉到了背后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了教学方式。

  技术赋能下,让以危春霞为代表的一线班主任,在关注学生长处的“发光发亮”之余,更加主动地去寻找容易被教师忽略的内在“不易看见的角落”。

  评价结果的反馈也在影响着班主任和教师的思维。“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以分数为单一手段评价学生的理念,并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运用于班级管理和教学。”刘涛观察到,教师通过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一方面引导学生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助力学生的潜能发掘,不断增强他们的生涯规划意识。

  2023年,青羊区成功申报入选为教育部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区之一。目前,全区57个校点参与该试点工作,已基本构建起了跨学段、全要素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础平台,每年对5万多名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本文转载自中国教育报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河南教育手机报的头像河南教育手机报统筹
上一篇 2024年8月10日
下一篇 2024年8月11日

相关推荐

  • 【院士谈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汉语中的科技语言体系

    语言是社会最基础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交流的基础工具。汉语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承载着博大精深的思维与文化。

    媒体聚焦 2023年6月16日
    7900
  • 北京:发布中、高考广告,不得出现“保证升学”等内容

    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发布中、高考相关广告注意事项。为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保障考试顺利进行,结合教育培训类广告监管要求,现就中、高考考试广告中应注意的事项作以下提示:   一、严禁发布考试作弊器材广告   为保障广大考生的权益,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性,禁止任何商家和个人发布与考试作弊相关的通讯电子产品等作弊器材广告。   二、禁止发布涉中、高考校外培训广告 …

  • 教育部举办全国校外培训执法培训班

    10月9日至10月13日,教育部在四川大学举办首次全国校外培训执法培训班。教育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有关部门同志、相关专家学者参加授课。全国32个省份、9个“双减”改革试点城市校外培训监管部门负责同志,部分市、县校外培训骨干执法人员参加培训。   培训班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推进中央“双减”决…

    媒体聚焦 2023年10月24日
    6250
  • 黄如院士:高等教育要以“新”促新以“智”提质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创新,强调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教育、科技、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保障和强大动能,高等教育要以“新”促新、以“智”提质,在服务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上展现新的担当作为。 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是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必须牢固树立面向产业、服务产业、引领产业的理念思路,通过教…

    媒体聚焦 2024年4月28日
    1.2K0
  • 教育部、国家民委、共青团中央召开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推进会

    9月11日,教育部、国家民委、共青团中央在云南昆明召开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推进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会议并讲话。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宁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民委副主任、党组成员段毅君,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徐晓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孙尧主持会议。   怀进鹏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来,…

    媒体聚焦 2023年9月13日
    6430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1256208228

邮件: haet20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