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坚守教育初心 防止技术凌驾于育人之上

人民网上海2月1日电 1月31日,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上海闭幕。“智能时代、教育何为”成为世界关注的时代命题。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既是推动教育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数字伦理方面的现实挑战。如何坚持“智能向善”,推动人工智能持续赋能教育创新发展?人民网记者在大会期间采访了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

人工智能不能被局限在提供答案的层面

如今,人工智能已经在无形中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成为获取知识和传播知识的工具。面对人工智能,郑庆华指出,要趋利避害,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拥抱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带来的新机会和挑战。

“我们坚决不能躺在让人工智能给我们提供答案、给我们做作业、给我们考试这些上面。相反,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应用人工智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强化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以问题为导向创新理论和方法,破解工程技术的难题,这才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目标。”郑庆华强调。

郑庆华介绍,目前,高校自主开发的人工智能学科模型已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在同济大学,每天要录制几百门甚至上千门课程,用来分析老师每门课程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同时,通过大模型分析学生在图书馆下载了什么内容、阅读了什么资料,可以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难点,便于教师精准辅导。

“过去的教育是大水漫灌,现在利用人工智能,我们可以做到精准滴灌,进行个性化的辅导,这是非常有意义的。”郑庆华谈到,“此外,在学业评价方面,过去只能通过一张卷子来评测,现在可以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多维度的分析评价,找到优点与短板。”

郑庆华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背景下,人工智能为解决教育个性化问题提供一种很好的可能性。未来几年,教育评价方式将会有一个比较大的跃升。他希望,青年人也可以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过程中认识到科技创造价值、科技创造知识的这种魅力,激发他们内心学习的动力。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应当坚守初心

郑庆华指出,人工智能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包括改变知识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弱化大学的作用、功能和地位,影响人类正确的价值取向,颠覆现有办学管理模式等等。人工智能互联带来的问题同样不能忽视,例如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被削弱。

他认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解决了知识获取的手段、方法、效率、质量,使得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可以在虚拟环境下顺畅地进行,但是绝对不能替代真人教育。

“人还是要通过感情,让爱来赋能教育,不能全部用数字化来替代。这种眼神的交流、情感的互动、肢体的语言,才使教育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郑庆华表示,“该动手的还要动手、该互动的还要互动、该一块娱乐的还要一块娱乐,否则人和人就变成了机器跟机器的交流。这个跟教育的初心是不相吻合的,我们需要用爱、用真情实感、用能力、用素养去教化人、提升人、培养人。”

郑庆华认为,教育的根本初心是使人向善,提高人类的文明素养、科学素养,让人在追求科学真理的路上不断前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应当坚守初心。从教育的本质上来说,是从思想、理念、方法、技术等全方位对人的全能教育。

“要保持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人类要把机器先训练好。”郑庆华提到,要人工智能正确地赋能教育,首先得把机器修炼好,让机器按照人的价值导向去做人想让他做的事情,而不能让机器来支配人,这是目前面临的难题。

未来教育将是机器、教师、学生共同成长模式

AI赋能在不断改变教育的格局,那么未来的教育将是一种什么形态呢?郑庆华认为,未来的教育将形成“师—机—生三元模式”,机器与教师、学生互学习、同进步、共成长,以人机协同的新智商超越人类自身智商的局限性。

“这个过程里,需要解决好人对人、人对机、机对人的三类教育,其中最关键的是做好人对机器的教育,即训练机器,使机器遵从人类认知,实现价值观对齐。”郑庆华说。

未来人与人之间的教育中,传统教师作用也将发生调整,重在价值塑造、思维创新和能力培养,而知识传授的作用将不断弱化。在机对人的教育方面,郑庆华认为,人工智能将更加深入地赋能教育,同时还会产生机与机之间的互相学习,例如对抗博弈、自主智能等。

郑庆华建议,面向未来,既要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又要防止技术凌驾于育人之上。对教师而言,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与创造,不能只停留在知识传授和获取。对学生而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绝不能满足于人工智能推送的现成答案。

“我们要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趋势,坚持科技向善,解决好人机共融问题,实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全过程,朝着人类设定的价值方向去前进。”郑庆华表示。

本文转载自人民网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河南教育手机报河南教育手机报统筹
上一篇 2024年2月3日
下一篇 2024年2月3日

相关推荐

  • 中央文明办等五部门联合发布2023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

    本报北京10月11日电  (记者张贺)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11日在湖南长沙联合举办2023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仪式,向社会推出50名优秀少年的先进事迹。   发布仪式通过视频播放、现场采访、嘉宾寄语等形式,重点推介了8名好少年的事迹,并对其他42名好少年事迹进行集中发布。他们品学兼优、朝气蓬…

    媒体聚焦 2023年10月12日
    5060
  • 了解学情不能仅靠APP成绩分析

    近日,有媒体称辽宁省大连市某中学的学生家长在使用某APP时发现,需付费488元充值会员,才可使用“全科与单科成绩分布”“成绩变化趋势”等功能。多数人看到这则新闻,第一反应是“不妥”。提供学生考试成绩以及成绩分析,是学校本应提供的服务,APP平台诱导家长额外买单,自然毫无道理。 但对教育教学稍有了解的人自然明白,新闻中的“全科与单科成绩分布”“成绩变化趋势”等…

    媒体聚焦 2023年11月2日
    3370
  • 推进校家社共育,营造良好育人生态——唤醒,让教育自然发生

    教育一个孩子,唤醒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行走在山东省潍坊市这片教育热土上,记者感受到的恰是这种唤醒之力。设立首个家庭教育科的地方教育局、首个家庭教育综合服务平台、首个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的中小学家长联合会、首个国家标准委认证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团体标准……20余年来,潍坊持续推进校家社共育事业,凝聚起了强大的育人合力。 唤醒启蒙,扭转认知 让家长从“跟随者”变为…

    媒体聚焦 2023年10月7日
    3900
  • 汪劲松:汇聚多学科综合优势 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多样的教学科研平台、浓厚的学术氛围、广泛的对外交流合作,在服务科技自立自强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门类全、交叉融合基础好,是其他创新主体难以比拟的。因此,大学尤其是综合性大学要自觉肩负起责任使命,…

    媒体聚焦 2024年1月26日
    1.2K0
  • 这个“大学堂”何以引人入胜

    近日,“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首讲在全国多地同步举办。流淌着“陕北公学”红色血脉的中国人民大学主动“送学上门”,一大批专家学者走出象牙塔,赴多地为广大群众宣讲党的创新理论,为观众献上一场场思想理论盛宴。这次活动掀起了新一轮理论学习宣讲热潮,为各地蓬勃开展的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局起势增添了助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呈现出更多样、更活跃、更生动的局面。   习近平总书…

    媒体聚焦 2023年10月29日
    3290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1256208228

邮件: haet202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