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帧
2023年1月10日 星期二
壬寅年腊月十九
◆ 导读 ◆
>>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公布2022年河南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名单的通知
>> 教育部召开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调度会
>> 传好思政课“接力棒” ,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 2023年这些教育新政开始实施,有关学生、教师
>> 河南省教育人才学会开展为教育人才送温暖系列活动——捐赠爱心苹果
>> 假期里,这10件大事越早知道越好!
>> 《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气】
>> 未来一周我省有大范围降雪
郑州市区于本周四开始降雪,降雪预计持续到本周日。
本周最高温度12°,最低温度零下10°。
第2帧
【重要通知】
◉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公布2022年河南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名单的通知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及《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与管理的实施意见》《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评选2022年河南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的通知》(教办基〔2022〕332号)等文件要求,经各地推荐、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等程序,省教育厅最终认定吴红霞等10名班主任为2022年中原名班主任,杨青等399名班主任为2022年河南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
(详情请见:http://jyt.henan.gov.cn/2023/01-05/2667726.html)
第3帧
【教育要闻】
◉ 教育部召开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调度会
会议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地要切实扛起教师队伍建设主体责任,找准教师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在政策落实、经费保障、督导检查等方面下功夫,确保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各项政策落地见效。一是要坚持党对教师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二是要推进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为基础教育培养立德树人之师;三是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之师;四是要推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为高等教育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五是要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不断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会议同时就严格落实教师待遇政策文件、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部署、着力优化教师资源和管理配置、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平稳有序推进师范生免试认定改革、做好寒假教师研修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信息化应用等专项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 传好思政课“接力棒” ,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
河南省教育系统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迎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专项行动为主线,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断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质量,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详情请见:http://jyt.henan.gov.cn/2023/01-06/2668492.html)
第4帧
【重点关注】
◉ 2023年这些教育新政开始实施,有关学生、教师
高考加分
2022年9月15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等五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指导各地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进一步降低加分分值。
职称评审
2022年1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破解职称评审中的“一刀切”、简单化问题,进一步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活力。
《通知》要求,合理设置论文和科研成果要求,卫生、工程、艺术、中小学教师等实践性强的职称系列不将论文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评价指标等。
青少年和学校体育
2022年6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今天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体育法,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新修订的体育法共十二章、一百二十二条,将“学校体育”的章名修改为“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根据本法,国家优先发展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坚持体育和教育融合,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体魄与人格并重,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高校公共艺术课
2022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高等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包括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艺术体验和实践类等三种类型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该《指导纲要》要求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在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艺术体验和实践类这三类课程中通过学习和考核,取得2个学分方可毕业。其中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课程至少取得1个学分。
“英才计划”
2022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近日正式公布《2023年“英才计划”工作实施方案》。2023年,“英才计划”实施范围进一步拓展,培养高校增至58所,覆盖25个城市(郑州市入选),计划培养1700余名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
他们将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一流高校,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的知名科学家指导下,参加为期一年的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
省级管理办公室将根据《“英才计划”中学参与办法(试行)》有关要求确定参与中学,并联合相关高校及中学向中学生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工作。中学负责推荐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对基础学科具有浓厚兴趣的高中一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学生参加报名。
学生相应学科成绩排名应在年级前10%,或者综合成绩排名在年级前15%。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报导师,并提交相应材料。
据悉,“英才计划”学生培养周期为一年(2023年1-12月)。培养周期结束后,学生可报名参加下一年度的培养,导师将给予优先考虑。中学负责推荐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对基础学科具有浓厚兴趣的高中一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学生参加报名。
学生相应学科成绩排名应在年级前10%,或者综合成绩排名在年级前15%。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报导师,并提交相应材料。省级管理办公室和高校联合对报名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创新潜质进行笔试、面试。
第5帧
【学会动态】
◉ 河南省教育人才学会开展为教育人才送温暖系列活动——捐赠爱心苹果
2023年1月5日,河南省教育人才学会开展为教育人才送温暖活动,首批向郑州市二十余所中小学校捐赠6500箱爱心苹果,为数千名中小学教师送去关怀与鼓励,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省教育工作者坚守岗位,针对当下疫情防控所带来的“上课难”问题,统筹安排线上教学与疫情防控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生命至上、学生至上,为疫情防控措施平稳有序调整转段、维持正常学生教育秩序提供了有力支持。学会开展本次活动,便是为他们送去关心与温暖,送去节日的美好祝福。
第6帧
【教师发展】
◉ 抓好学生这一备课起点——著名特级教师陈庆宪备课经验介绍
教师备课要从关注学生起点开始。——陈庆宪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特级教师陈庆宪认课要从关注学生起点开始,即要抓好学生这一备课起点。
一、备课为什么要关注学生的起点
研究表明,学习绝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新旧知识和经验的相互作用引发的认识结构的重组。有效的学习一定是发生在学生的经验体系中,在特定中由内而外发生的,一定是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实现的知识建构。因此,教师备课,一定要抓好学生这一备课起点,要关注学生的起点。
①明确起点,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探索者、求知者和索取者,而教师则是学习内容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这就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具体角色体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活动,其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的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思路,应该而且必须适合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需求。因此。教师备课,首先要明确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不仅要从教材出发,更要从学生出发。唯其如此,教师运用的教学方式才能适于学生,才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
② 明确起点,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
教师备课,找准教学的起点至关重要。而要找准教学的起点,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即起点能力。所谓起点能力,就是学习者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时,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科的认知水平、态度等。它影响着学生新知的学习,以及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当教师在备课时,了解了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容量,找到双方的平等、互补之处,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教学起点,才能创设平等、互补的课堂,打造高效的课堂。
备课中如何关注学生的起点?
教师在了解学生的起点的基础上进行备课,能够使教学关注到大多数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就能避免“会的明白了,不会的还是不会”的现象发生,消除学生差异极端化现象,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备课关注学生的起点是如此重要,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起点呢?陈庆宪老师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下经验。
二、关注差异,找准起点
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和学习资源的多样性,学习起点也就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关注这些差异,方能找准教学的起点。教师不妨在备课时,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识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三是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
教师在解决了以上三个问题后,才能做到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现状,此时的备课就是从学生出发备课。这是把握起点的前提,这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需要辅导、哪些知识只需略讲甚至不讲。
三、分清起点,相应备课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教师在备课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内容,才能做到“以学定教”。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的不同类型,教师的备课能更具针对性。一般来说,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的不同,针对性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①明确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备课
学生的学习起点,按人的认知特点,可以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前者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后者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备的知识基础。新手教师会按学生的逻辑起点备课,但实际上,学生的学习起点一般是现实起点高于逻辑起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妨结合“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设计的教学目标略高于学生的逻辑起点。
某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经过了解,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圆的周长的求解公式已经掌握,于是就设计了“为什么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这个问题,把教学的重点转到验证理解求解公式和探究周长公式的成因上,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减少了无效学习。
那么,教师在备课时,究竟应该选择哪一个学习起点设计并组织教学呢?最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调查研究,在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后,科学设计教学方式和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到既“随心所欲”又“进退有据”,最终学有所得。
②明确大众起点与个体起点备课
所谓大众起点,是指学生群体的综合起点;所谓个体起点,是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是一个群体,是由一个一个独立的个体组成的。这并不代表教师在备课时要针对每一个学生个体,而是要照顾大多数学生,因此教师备课要从大众起点出发,尊重大部分学生的认知,并抓住这个起点为切入口,让学生在“跳一跳,摘桃子”中探究知识。
这样的设计,在尊重大部分学生的认知基础上,从大众起点出发,让每位学生都能实质性地参与学习过程,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尊重并顺从学生的起点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还要注意避免一味地跟着学生的认知起点进行教学设计,即学生说到哪里,老师就跟到哪里,而是要把握好每节课的目标和要求,做到尊重学生与主导课堂相结合。
一般来说,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依据学生不同的现实起点,将教材中学生早已经历过的或者是熟练掌握的内容淡化,甚至一笔带过,将学生不具备的或欠缺的内容整理出来,科学设计探究内容和方式,让学习起点不同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加入讨论研究中。当然,教师也可以将教材中难度较大的新知识进行处理和设计,降低其难度,使之成为学生似曾相识的内容,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到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地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第7帧
【家长课堂】
◉ 假期里,这10件大事越早知道越好!
最近一段时间,孩子们陆续迎来了寒假。您家孩子放寒假了吗?寒假来临,为了您和孩子能度过一个“安全、健康、快乐、充实”的假期,请家长在假期期间落实对孩子的监护责任,积极配合做好孩子的安全防护工作。
一、疫情防控篇
春节将至,人员流动和聚集性活动增多,请家长与孩子继续做好个人防护。
①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保持社交距离,加强疫苗接种,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
②及时清理卫生,做到各处整洁有序,保持良好的居家和个人卫生。
③引导孩子养成“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健康生活习惯,降低感染风险。同时做好每日健康监测,如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不恐慌,不焦虑,需就医的可就近接受治疗。
二、居家学习篇
①家长可以指导孩子制定一份合适的寒假计划和作息时间表,并督促孩子严格按照作息时间表完成寒假计划。
②督促孩子按照假期各门功课的作业量,合理安排每天要完成的作业。
③寒假是一个查漏补缺的最佳时期,家长要监督孩子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全面复习。
④可以让孩子预习新学期内容,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一个整体的把握。
⑤引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丰富孩子寒假文化生活。
三、消防安全篇
每年春节,都是用火、用电、燃放烟花爆竹的高峰期。所以,家长一定要提高孩子的防火安全意识,以免造成意外。
①不得让孩子在无人监管的状态下燃放烟花爆竹,防止炸伤、烧伤和火灾。
②家长切莫放松对孩子的监护管理,不把孩子独自留在家中,并注意将家里的打火机和火柴等物品放置在高处。
③家长牢记安全用电,不超负荷用电,人走断电,并注意安全使用各类取暖设备。
④使用燃气随用随开,不用即关,长时间不使用,应关闭表前燃气阀门。经常检查室内燃气管道、设备有无漏气。
⑤家中可准备灭火器、灭火毯、燃气报警器、逃生绳等消防用品。
⑥教育孩子不玩打火机、火柴,更不能在山岗野外玩火,以防引起山林大火。
⑦春节习俗中的用火行为一定小心谨慎,谨防引发火灾。
四、防拐防盗篇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寒假到来,家长一定要告知孩子一些防盗、防骗和防拐知识,让孩子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
①在睡觉和出门前,检查室内门窗是否锁好。
②尽量不留孩子单独在家,叮嘱孩子提高防范意识,对上门的陌生人要严加盘问,不要随便开门。
③孩子外出游玩时要征得家长同意,并将行程告知父母或其他家人,说明大概的返家时间。
④提醒孩子不搭陌生人的便车。向驾车的陌生人问路,要与其保持一定距离,不可贴近车身。
⑤提醒孩子不独自通过狭窄街巷、昏暗地下道,不独自去偏远的公园、无人管理的公厕。
⑥告诉孩子,若在公共场所发现受骗或受到威胁,应立即向人多的地方靠近,并寻求帮助,警察叔叔、银行保安、商场工作人员等都是可以第一时间求助的人。
五、交通安全篇
寒假来临,孩子的交通安全不放假。家长一定要确保孩子在假期中遵守交通规则,以免发生意外。
步行:
①过马路时,要走斑马线,不可在马路上迂回穿行。不要突然横穿马路,在没有人行横道的路段,应先看左边,再看右边,在确认没有机动车通过时方可过马路。
②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靠路边行走。
③行走时要专心,注意周围情况,不要东张西望、边走边玩手机或做其他事情。
骑车:
①不满12周岁的孩子不得骑自行车上路,不满16周岁不得骑电动自行车上路,不满18周岁不得驾驶机动车。
②在道路上要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没有划分车道要靠右边行驶。
③通过路口时要严守信号,停车不要越过停车线,不要逆行,不扶肩并行,不攀扶其他车辆。
④骑车转弯时要伸手示意,不要强行猛拐。
乘车:
①不要搭乘超员超载的车辆。出行时,一定要乘坐有营运资格的公交车和出租车。
②在乘公交车时,一定要在站台上候车,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③乘车切不可把头和手伸出车窗外,避免被车辆或被路边的树枝、广告牌等擦伤、撞伤。
④等候地铁列车时,请务必站在黄色安全线后,列车进站不要探头张望。
六、饮食安全篇
放假期间,孩子的生活作息习惯都被打乱,如果这时候孩子乱吃东西,就更容易生病。家长要注意:
①一定要到正规商店购买正规厂家所生产的食品,留意商品标识,不买“三无”食品。
②告诉孩子少吃油炸、烟熏、烧烤的食品,不吃生冷食物、不吃不洁瓜果、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吃冷菜、不喝生水、不吃垃圾食品。
③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要吃好,定时定量进食,切忌暴饮暴食。饭前要洗手,食物洗干净、煮熟了才能食用。
七、网络安全篇
假期在家,孩子上网便利,使用网络时间会相对较长,要注意孩子上网安全。
①家长以身作则,不得沉溺网络。
②多陪孩子到户外活动,参加体育等项目,以淡化网络的吸引。
③教育孩子从网络中获取健康有益的信息,不打或少打游戏。
④网上处处有陷阱,防止网络诈骗和性骚扰,避免与网友见面。
⑤告诫孩子不要随意在网上充值、打赏,正常需要的充值服务项目,请家长帮助核对和确认。
⑥正确看待网络的作用,辨别不良信息,拒绝有害低俗信息的诱惑。
⑦不在网上与别人争吵,谩骂或暴露别人隐私等。
八、防范欺凌篇
学生欺凌事件不单是在校内或放学后发生的,假期内也可能出现。
①寒假期间,孩子不得邀约同学或社会人员集中在一块打架或实施欺凌。
②他人约见自己要实施欺凌和暴力的,拒绝前去,并向大人报告。
③预见可能遭受欺凌和暴力时,不跟随他人到隐蔽场所去。
④自己或同学遭受欺凌和暴力时,设法报警。
九、防滑冰溺水篇
每年冬季滑冰溺水事件都有发生,寒假期间,孩子时间宽松,家长要注意加强防溺水安全教育与管理,告诉孩子:
①严禁私自到水边钓鱼、戏水、捞取鱼虾、玩耍等。
②不到结了冰的河面滑冰玩耍,冰面可能轻薄,承载力低,踏上容易落水。
③不在没有大人陪同或是没有佩戴救生设备的情况下玩水上项目。
④孩子到游泳馆要有家长陪同。游泳前和游泳过程中,根据专业指导做好各种安全防范措施,孩子始终要在家长视线范围内。
⑤他人落水时,孩子可向大人求救或报警求救,不可盲目施救。
十、心理健康篇
寒假期间,家长要关注孩子心理状况,多交流,多倾听:
①加强引导和鼓励,排解孩子不良情绪。
②在管理孩子的行为时,注重“协商、平静、坚持”。
③与孩子平等交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④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增进亲子关系。
第8帧
【全民阅读】
◉《道德经》第二章
◈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依靠,音与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现象。
因此圣人用无为(不妄为、顺其自然)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培育万物而不倚仗,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不觉得失去功业。
第9帧
★ 本期新闻来源:新华社、教育部官网、中国教育报、河南省教育厅官网、河南省家庭教育云平台、教师发展等。
……………………
★ 本报由河南教育人才手机报承办,免费发送。
★ 编辑:鲁 珍 田 晋
★ 审核:孙隔隔
★ 统筹:张玉华
发布者:河南教育手机报,转载请注明出处: